古代文人对自己文章的谦虚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谦称和自谦语气体现,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核心谦称
拙作/拙著 最常见的谦称,用于指代自己的文章、著作等文艺作品,含义比“拙笔”更广,可涵盖诗文、剧本、书画等多种形式。
- 例:《答石麓李相公书》中张居正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儒林外史》中萧金铉谦称自己的文章为“小弟拙作”。
拙笔
专指自己的文字或书画,强调技艺的谦逊态度。
- 例:王羲之在书信中称自己的书法为“拙笔”。
老朽/老拙
老年人自谦之词,也用于文人自谦文章。
- 例:杜甫晚年自号“老杜”,诗中常以“老拙”自称。
二、扩展谦称
陋作/粗鄙之作
强调作品质朴、浅陋,带有自谦与求教意味。
- 例: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称自己的史学著作为“粗鄙之作”。
寒舍
谦称自己的居所,引申为作品来源的谦逊表达。
- 例:《左传》中诸侯自谦时称“寒舍”。
三、语境化表达
敢不……
通过反问句式表达谦虚接受评价的态度,如“敢不奉承”“敢不酬教”。
- 例:王安石赠画时题跋“敢不奉承”。
区区玩好
用于赠送作品时的自谦说法,强调作品微不足道。
- 例:清代赵翼赠诗给友人说“区区玩好”。
四、其他相关表达
不才/不肖: 分别用于自称才能不足和品行不端,引申为文章平庸。 愚见/浅见
补充说明:谦称的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如赠书题跋宜用“拙作”“敢不奉承”,日常交流则多用“愚见”“浅见”。通过这些表达,古代文人既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谦逊认知,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