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含泪斩马谡的故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以下是该故事的详细经过:
背景: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并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的失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将王平多次提出警告,但马谡坚持自己的见解,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是致胜之秘诀。
街亭失守:
魏军将领张郃率大军前来争夺街亭,迅速将山团团围住,切断水源。蜀军顿时大乱,士兵们饥渴难耐,军心涣散。张郃看准时机,下令进攻,蜀军毫无抵抗之力,四处逃窜,街亭就此失守。
诸葛亮的反应:
当街亭失守的消息传来,诸葛亮在营帐内沉重叹息,马谡被押进帐中,他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悔恨与绝望。诸葛亮眼中泪光闪烁,缓缓起身,凝视着马谡,嘴唇颤抖,却许久说不出话来。最终,诸葛亮以马谡违反军令,作为主将官,由于自己的失职而导致大军不得不撤退的理由,将马谡斩首示众。
后续:
马谡被斩后,诸葛亮还装作很舍不得的样子,但此举实际上是另有目的,因为他要重新调整人事部署,把重要的岗位换成自己人担任。
这个典故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的描述,展现了诸葛亮对军事纪律的严格要求和马谡因骄傲自大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尽管有些细节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争议,但这个故事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忠诚与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