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中国传统琵琶曲,其由来与楚汉战争中的垓下决战有关。这首乐曲描绘了公元前202年,汉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最终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事件。
关于《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资料表明,这首曲子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这首曲子曾经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明代作曲家根据历史故事写就了这首作品,源自于琵琶古曲《楚汉》。
《十面埋伏》的流传广泛,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在1818年华秋苹编的《琵琶谱》中首次出现,1895年出版的李方圆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其改名为《淮阴平楚》。
综上所述,《十面埋伏》这首古筝曲是根据楚汉战争中的垓下决战这一历史事件创作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