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优美句子的好桥梁

句子桥—优美句子的好桥梁

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

59

十四行诗(Sonnet)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抒情短诗形式,最初与音乐中的奏鸣曲(Sonata)同名,因此汉语最初音译为“商籁”或“商籁体”。这种诗体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通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为八行,下段为六行,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abba abba, cdc ded”。

十四行诗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h),他在1304年至1374年间创作了三百多首十四行诗,以严谨的格律形式及优美的情调,抒发了对女友劳拉的爱,并阐述了其人文思想。彼特拉克的诗歌形式后来被称为“彼特拉克体”。

到了十六世纪,十四行诗传到英国,并在英国诗坛上风行一时,产生了锡德尼(Sir Philip Sidney)、斯宾塞(Edmund Spencer)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集结成了《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结构更为严谨,他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

因此,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彼特拉克等人的发展,最终在十六世纪的英国达到了高峰,并且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